1.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期待的高尚行为,也是我国法律推崇的可贵精神、司法制度着力塑造的社会价值。下列行为属于见义勇为的是()。
A.甲是医学院在读学生,乘高铁时偶遇一位老人突然晕倒,主动上前实施急救,成功挽救老人生命
B.乙是某市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下辖村镇发生洪涝灾害,他深入一线抢险救灾,却被洪水冲走不幸殉职
C.丙下班后去父母家吃饭,恰巧撞见盗贼正要翻窗入室,他毫不犹豫上前英勇搏斗,身上多处负伤
D.丁在公园僻静处看到两名小伙准备欺负一小孩,遂上前伸张正义,将两名小伙打得鼻青脸肿,为小孩及时解围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D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第六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行为,是指:(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个人财产或者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使之免遭或者减轻损害的;(二)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三)积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大案,事迹突出的;(四)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事迹突出,影响重大的。”A项中,甲救治老人不符合上述见义勇为定义;C项中,盗贼正在实施盗窃行为,丙上前英勇搏斗,构成见义勇为;D项中,两名小伙并未正在实施侵犯公民人身或财产权行为,丁不构成见义勇为。
B项错误,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第二条规定:“对在特区内见义勇为的人员进行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本市公民在外地见义勇为的,参照适用本条例。人民警察、武装警察、现役军人和其他公职安全保卫人员,在非执行公务时的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本条例。”选项中,乙作为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其深入一线抢险救灾属于职务行为,不构成见义勇为。
故正确答案为C。
2.下列关于法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监察法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和《国际军事合作工作条例》都属于军事法规
C.地方性法规是指各地方政府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D.党内法规是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制定监察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因此,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根据包含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并不包括行政法规。
B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由此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属于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国际军事合作工作条例》属于军事法规,由中央军委制定。
C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非地方政府制定。
D项正确,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D。
3.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_____,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_____,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清醒
B.前所未有 耐心
C.无以复加 自信
D.异乎寻常 主动
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根据横线后内容“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可知,横线处表达不急于求成,B项“耐心”指不急躁,不厌烦,与文意相符,保留。A项“清醒”指清楚、明白,侧重不糊涂,C项“自信”指自己相信自己,侧重不自馁,D项“主动”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侧重不被动,三者均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B项“前所未有”指以前从来没有过,可以体现“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以往的历史上不曾出现,与前文“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对应恰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至隋唐日趋成熟,宋元明清时期_____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成文法典,在历史发展中_____而成的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自我发展、回应挑战的主体性与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华文明_____的延续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陆续 积淀 源远流长
B.相继 淬炼 一脉相承
C.渐次 聚集 薪火相传
D.稳步 嬗变 生生不息
第一空,根据“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成文法典”“延续性”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时间的连续性。A项“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B项“相继”指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C项“渐次”指逐步、渐渐,均符合文意,保留。D项“稳步”比喻有把握地按一定步骤进行,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文意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中华法系不断完善的形成过程。A项“积淀”指积累沉淀,B项“淬炼”指反复经受考验,磨炼,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多指不同空间的事物聚合在一块儿,无法体现前文所述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三空,根据“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成文法典”“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自我发展······的延续性”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连贯性,连续性。B项“一脉相承”指从同一个血统或派别世代承接流传下来,符合文意,当选。A项“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没想到,它们有朝一日会从_____的乡土植物变成“网红”。它明明是花,长得像鸟,花型奇特,形似禾雀,三五成群,憨态可掬,颇具自然_____。它明明是藤,但茎干直径30多厘米,并非_____,而是虬曲苍劲,粗壮如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 风致 细若游丝
B.平淡无奇 情趣 攀缘依附
C.微不足道 风韵 柔若无骨
D.无人问津 野趣 弱不禁风
第一空,根据“从······变成······”可知,横线处应与“网红”语义相反,体现不受关注,没人注意之意。A项“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D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均符合文意,保留。B项“平淡无奇”指没有什么显著或出色的地方,强调平凡,C项“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强调渺小、不重要,均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搭配“自然”。横线处应体现花型有自然的感觉。A项“风致”指风味、风趣,D项“野趣”指山野的情趣,均与“自然”搭配恰当,保留。
第三空,根据“并非······而是······”可知,横线处应与“虬曲苍劲,粗壮如树”语义相反,体现没有力量之意。D项“弱不禁风”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与文意相符,当选。A项“细若游丝”形容非常细小微弱,若有若无,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当前,人力资源供需还存在不_____的现象,发展新职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挖掘、培育新职业,开发好这个就业增长点,将有效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各级政府需_____、创造条件,引导新职业健康发展。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衡 齐头并进
B.和谐 多管齐下
C.协调 齐抓共管
D.匹配 多措并举
第一空,搭配“人力资源供需”,且根据后文可知,横线所在分句应体现人力资源的供应无法满足需求之意。A项“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D项“匹配”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适应、相符合或相配合,均与“人力资源供需”搭配恰当,且符合文意,保留。B项“和谐”指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常与“音调”“社会”等搭配,C项“协调”指配合得适当,常与“色彩”“动作”等搭配,均与“人力资源供需”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根据顿号可知,横线处应与“创造条件”构成近义并列关系,体现各级政府针对人力资源供需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策之意。D项“多措并举”指一起行动、同时实施,符合文意,当选。A项“齐头并进”形容有几个事情或一个事情的多个方面不分先后地同时进行,侧重同时进行,无法体现政府应想办法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问题之意,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要通过标准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构建起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这是农货变网货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市场倒逼,实现产业链的标准化、数字化变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形成生产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共享的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从种到销全程标准化,拧紧“安全阀”。要借助数字技术,尽快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放心买单的同时增加销量、提高附加值。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形成农户利益分配共享共同体至关重要
B.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由市场机制催生
C.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农货变网货进程
D.构建标准化产业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文段开篇提出,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科学生产,构建供应链体系,这是农货变网货的基础。随后提出要通过市场倒逼实现变革,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形成共同体,实现从种到销全程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尾句提出要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农产品安全全程可追溯,增加农产品销量、提高附加值。故文段从供应链体系标准化、从种到销全程标准化、农产品安全溯源三方面,提出要通过构建标准化产业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应D项。
A项:“形成农户利益分配共享共同体”仅对应一方面的内容,表述片面,排除。
B、C两项:B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由市场机制催生”和C项“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农货变网货进程”文段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内容。
这段文字没有提到的是:
A.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B.我国教育公平质量显著提升
C.我国公共服务尚需均衡发展
D.我国公共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A项,根据“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可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可知,我国教育公平和质量正显著提升,表述正确,排除;
C项,根据“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可知,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不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文段说明我国公共服务需要均衡发展,表述正确,排除;
D项,文段并未提及“我国公共服务能力需要提升”,仅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均等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9.不久前,一个收获颇丰的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来自伦敦泰晤士河泥泞河岸的玩具骑士。据悉,它已有1300年左右的历史。这个玩具为我们展现了中世纪儿童童年的一些面貌。中世纪的人们和现在一样,有自己的文化。这个玩具骑士是使用模具批量生产而成。它可能流传于商人、店主、工匠、贵族和绅士家庭。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玩具是了解中世纪儿童童年的一扇窗户
B.中世纪父母对孩子的爱传承到今天
C.中世纪玩具的起源
D.中世纪玩具的考古价值
文段开头引出考古队发现了中世纪玩具的话题,随后表示该玩具可再现中世纪儿童童年的部分生活面貌,并蕴涵相应文化,接着论述该玩具由模具批量生产,流传在各个阶层的家庭,故文段为并列结构,开头引出玩具话题,随后从儿童童年生活面貌、生活文化、制作工艺、流传范围不同角度,强调从该玩具可获知的关于中世纪的历史信息,对应D项。
A项,“了解中世纪儿童童年”对应文段“展现了中世纪儿童童年的一些面貌”,表述片面,排除;
B项,“父母对孩子的爱”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起源”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0.当前,中国的移动短视频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短视频行业格局稳中有变;长短视频在角逐中呈现融合发展态势,“短视频+直播”成为热门传播形态;主流媒体强势布局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在行业发展热点中,多维场景推进“短视频+”跨界融合、差异化布局创新盈利模式、短视频创新推动城市传播与乡村振兴,平台社会责任意识助力短视频行业有序发展。但是,内容同质化与浅层次叙事、侵权频发与直播乱象等都成为短视频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移动短视频行业的:
A.总体概况
B.社会价值
C.发展格局
D.疑难问题
文段首先介绍了我国移动短视频“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格局稳中有变”的行业现状,接着介绍了长短视频融合及“短视频+直播”的发展趋势,之后介绍了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以及发展热点,最后指出其存在“内容同质化与浅层次叙事”等多方面问题,故文段从行业现状、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介绍了我国移动短视频行业的总体概况,对应A项。
B项“社会价值”、C项“发展格局”、D项“疑难问题”均只对应文段的部分内容,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1.已知5个完全相同的纸盒依次摆在一起如下图所示。则与纸盒的面①相对的面为:
题干中5个完全相同的纸盒依次摆在一起,且共包含6种完全不同的面,说明立方体每个面都不相同。将题干立体图的每个面标上序号,相同面的标号相同,如下图所示。
观察最右侧立方体可以发现,面h、面i和面k三个面的公共点为A,且点A在面h中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以点A为起点,绕着面h顺时针画边,边4挨着面i(即面①),则边2挨着的就是面i(即面①)的相对面。
由于面h还出现在了右数第2个立方体中,因此也可以在右数第2个立方体中对面h画边,此时可以先确定点A的位置。由于面h中右上角的点与面g相邻,则该点不可能是面h、面i和面k三个面的公共点,因此点A只能是左下角的点。同样的,以点A为起点,绕着面h顺时针画边,发现边2挨着面g,则在最右侧的立方体中,边2也挨着面g,面g是面i(即面①)的相对面,只有B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B。
1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观察发现,题干相邻两幅图形中,左侧三列元素整体向右平移1列,最右侧一列元素移动到最左侧后,又整体向下平移1行(如下图所示),只有A项符合规律。
13.虚假同感偏差又叫作虚假一致性偏差,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虚假同感偏差的是:
A.他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
B.这个青椒很好吃,我特意给你点的
C.我是他的粉丝,我同学肯定也很喜欢他
D.我支持这个做法,反对的人脑子不正常
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他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只是个人的观点,不符合“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我觉得这个青椒很好吃才特意给你点的,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把自己的判断也赋予他人身上,符合“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符合定义,排除;
C项:因为自己是他的粉丝就认为同学肯定也很喜欢他,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把自己的判断也赋予他人身上,符合“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符合定义,排除;
D项:因为自己支持这个做法就认为反对者都是错误的,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把自己的判断也赋予他人身上,符合“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14.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属于行政协议。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行政协议的是:
A.某县自然资源管理局与某矿业公司签订矿业权出让协议
B.某区人民政府与王某签订政府保障性住房租赁协议
C.县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人某教育局签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协议
D.某市公安机关和某市交通管理部门签订关于联合整治超限超载专项行动合作协议
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某县自然资源管理局与某矿业公司,符合“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签订矿业权出让协议,符合“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符合定义,排除;
B项:某区人民政府与王某,符合“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签订政府保障性住房租赁协议,符合“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符合定义,排除;
C项:县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人某教育局,符合“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务目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签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符合“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符合定义,排除;
D项:关于联合整治超限超载专项行动合作协议,不符合“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不符合定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画线的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渔人甚异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的意思是简直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其中“惊”“泣”为谓语动词,“天地”“鬼神”为宾语,“惊”“泣”表示的动作是由“天地”“鬼神”发出的,符合“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符合使动用法;
B项:“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意思是况且一般百姓尚且为它感到羞耻,更何况作为将相的人呢?其中“羞”为谓语动词,意思是认为羞耻,即“以之为羞”,符合“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符合意动用法;
C项:“渔人甚异之”的意思是即使是渔夫也感到非常惊异,其中“异”是谓语动词,意思是认为奇怪,即“以之为异”,符合“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符合意动用法;
D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因此人们不仅仅关爱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爱护自己的孩子,其中“亲其亲”中第一个“亲”是谓语动词,意思是亲近、关爱,即当作亲人、“以之为亲”;“子其子”中第一个“子”是谓语动词,意思是爱护、养育,即当作孩子、“以之为子”,符合“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符合意动用法。
其中A项为使动用法,B、C、D三项为意动用法,A项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16.心宽:体胖
A.唇亡:齿寒
B.鼻青:脸肿
C.手忙:脚乱
D.半斤:八两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心宽体胖”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感到舒坦,因为“心宽”,所以“体胖”,二者为因果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因为“唇亡”,所以“齿寒”,二者为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鼻青脸肿”指鼻子青了,脸也肿了,形容面部被碰伤或打伤的样子,也形容遭到严重打击或挫折的狼狈相,二者不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二者不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二者不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聊斋志异:马骥
A.三国演义:诸葛亮
B.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C.源氏物语:紫式部
D.红楼梦:贾宝玉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马骥”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的人物,二者是作品与其描写人物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二者是作品与其描写人物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B项:“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人物,二者是作品与其描写人物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C项:“紫式部”是《源氏物语》的作者,二者是作品与其作者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描写的人物,二者是作品与其描写人物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对比A、B、D三项,题干的《聊斋志异》是清代的作品,马骥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A项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诸葛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B项的《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孙少平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D项的《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贾宝玉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因此D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更为一致,当选。
注:也有些同学选择A项,认为《聊斋志异》是由很多故事组成的,马骥只是其中一篇《罗刹海市》中的主人公,并非贯穿整本小说的主人公,A项中的诸葛亮也并非贯穿整本小说的主人公,而B项中的孙少平和D项中的贾宝玉都是贯穿整本小说的主人公。这样理解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诸葛亮算不算贯穿《三国演义》的主人公,各方说法存在争议,所以小粉笔更倾向于D项。
18.明:因:岩
A.汉:园:导
B.科:闪:崽
C.鹛:困:穹
D.群:田:至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明”为左右结构,“囦”为全包围结构,“岩”为上下结构。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汉”为左右结构,“囩”为全包围结构,“导”为上下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B项:“科”为左右结构,但“闪”为半包围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鹛”为左右结构,“困”为全包围结构,“穹”为上下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D项:“群”为左右结构,但“田”是独体字,即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作为一个囫囵整体切分不开,并非全包围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对比A、C两项,题干中“明”(日+月)、“囦”(囗+水)、“岩”(山+石)均可拆分为2个独立汉字,C项中“鹛”(眉+鸟)、“困”(囗+木)、“穹”(穴+弓)也可拆分为2个独立汉字,A项中“囩”(囗+云)、“导”(巳+寸)可拆分为2个独立汉字,但“汉”无法拆分为2个独立汉字,因此C项与题干逻辑关系更为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19.人的跖趾关节将其脚趾与脚的其他部位相连,使得双脚在行走和跑步中更加平稳,动作更加迅速。有研究认为,当跖趾关节向上弯曲时,连接着脚趾骨和跟骨的足底腱膜会变得更加紧绷,产生一个向上的力,来抵消脚纵弓承受的一部分压力,从而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因此,一些常见的运动鞋或者老年健步鞋会有一个特征——具有鞋尖翘度。当人们穿上一双鞋尖向上翘起的鞋时,跖趾关节会顺着鞋尖翘起的弧度向上翘起,产生相似的效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者的观点?
A.这些具有足弓支持、缓冲等作用的鞋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B.脚发力过程中,鞋尖翘度会明显影响跖趾关节的弯曲范围,限制其活动
C.穿上鞋尖有翘度的鞋行走感觉更轻盈,这是由于脚纵弓承受的压力减少所导致的
D.跖趾关节向上弯曲产生的向上力虽可抵消脚纵弓承受的一部分压力,但十分微弱,对人类稳定行走的影响不大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当人们穿上一双鞋尖向上翘起的鞋时,跖趾关节会顺着鞋尖翘起的弧度向上翘起,产生相似的效果(即会抵消脚纵弓承受的一部分压力,从而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
论据:当跖趾关节向上弯曲时,连接着脚趾骨和跟骨的足底腱膜会变得更加紧绷,产生一个向上的力,来抵消脚纵弓承受的一部分压力,从而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
本题论点和论据均在说当跖趾关节向上弯曲时,可以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论点论据话题一致,削弱可以考虑削弱论点和削弱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指出具有足弓支持、缓冲等作用的鞋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论点讨论的是鞋尖翘度导致的跖趾关节向上弯曲能否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话题不一致,不能削弱,排除;
B项:指出脚发力过程中,鞋尖翘度会限制跖趾关节的活动,但论点讨论的是鞋尖翘度导致的跖趾关节向上弯曲能否让双脚在前进中更加稳定,话题不一致,不能削弱,排除;
C项:指出穿上鞋尖有翘度的鞋行走感觉更轻盈是由于脚纵弓承受的压力减少所导致的,说明当跖趾关节向上弯曲时,会抵消脚纵弓承受的一部分压力,为加强项,不能削弱,排除;
D项:指出跖趾关节向上弯曲产生的向上力所抵消的脚纵弓承受的压力十分微弱,对人类稳定行走的影响不大,削弱论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0.金伯利岩是一种稀有的火山岩。从这些岩石上能看出火山曾猛烈喷发的痕迹,其化学和矿物成分也有别于地球上其他岩浆岩。尤其是有些金伯利岩包含厘米级大小的稀有矿物晶体,如铁尖晶橄榄石和布氏岩等。因此,人们推测这一类含有稀有矿物晶体的金伯利岩很可能来自地幔。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布氏岩是下地幔的一种主要矿物
B.铁尖晶橄榄石只能形成于上、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带
C.有些金伯利岩中的矿物成分在地球表面无法稳定存在
D.这类金伯利岩和原始地幔中都含有锶和钕这两种元素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这一类含有稀有矿物晶体的金伯利岩很可能来自地幔。
论据:这些岩石上能看出火山曾猛烈喷发的痕迹,其化学和矿物成分也有别于地球上其他岩浆岩。尤其是有些金伯利岩包含厘米级大小的稀有矿物晶体,如铁尖晶橄榄石和布氏岩。
论据讨论的是 “这类金伯利岩与地球上其他岩浆岩有区别,尤其是包含厘米级大小的稀有矿物晶体,如铁尖晶橄榄石和布氏岩”,论点说的是“这一类含有稀有矿物晶体的金伯利岩很可能来自地幔”,论据说的是包含成分,论点说来源,故论据和论点话题不一致,加强优先考虑搭桥。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说明在下地幔中含有丰富的布氏岩,但并未说明地球的其他层布氏岩的分布情况,因此无法直接得出布氏岩来自地幔层的结论,为不明确项,无法加强,排除;
B项:该项通过“只能形成于”建立起铁尖晶橄榄石和地幔间的联系,且是具有唯一性的联系,为搭桥项,当选;
C项:论点说这类金伯利岩可能来自地幔,该项说其中的有些矿物成分在地球表面无法稳定存在,话题不一致,排除;
D项:该项说都含有锶和钕这两种元素,但这类金伯利岩是否来自于地幔不确定,为不明确项,无法加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